首页 > 行业新闻

2021版《智慧城市白皮书》- 中国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已经有诸多讨论,2014年,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智慧城市 进行了定义,随着智慧城市在技术应用、理论探究、实际建设中不断发展, 智慧城市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基于新动向和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实 际,在智慧城市原有内涵基础上,在全程服务、数字空间、生态和谐三 方面进行补充。

中国智慧城市的基本定义

中国智慧城市概念最初由住建部提出,随着智慧城市的实践和认知不断 变化,2014年,国家发改委从数字化与技术角度认为:智慧城市是运 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 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导向

经过2020年的疫情冲击,智慧城市在实践中经受了考验,也暴露了不足, 后疫情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在创新协同、为民服务、数据共享、产业赋能、 应急安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导向。

创新协同,增强数字基础能力

伴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新技 术的应用,带动城市数字基础能力的跃升, 智慧城市建设获得全新的“智慧支持能力”。 新能力催生新要求,创新协同成为智慧城 市发展的新要求。

在技术上,新技术相互联动,产生智慧城 市的新场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进入实用化阶段,技术之间互相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 拓宽原本智慧城市的范围。例如当今已将部分应用的自动驾驶、智能家 电、远程手术等新的应用场景拓展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医疗等领 域的体验。

在机制上,政府、企业、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被技术拉近。例如,2020 年2月,上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文 件围绕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优化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对 智慧城市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

以人为本,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对城市居民提供 精准、多样、及时的服务,依托智慧城市 平台,城市管理将从由上而下的单向管理 逐步转向政府和居民互相沟通的双向管理 方式。

 在技术上,“微基建”概念被提出,城市 居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距离有望被进一步 拉近。2020年11月,同济大学智慧城市专家诸大建提出微基建概念, 概念用于所有社区建设,既适用于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也适用于开发商主导的新居住社区的建设。

在机制上,“因地制宜”的概念在新规划中广泛出现。例如,山东、河 南等地先后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智慧 城市建设因地施策,以差异化政策布局各地级市智慧城市的推进和发展。 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和发展导向在国家政策的顶层引导下,逐级细 化,不断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等智慧城市化领域推进, 探索适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和发展路径。

共建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效应

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资源,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数据 繁冗和数据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新时期智慧城市 建设将从共建共享层面,从技术标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数据互通。

在技术标准上,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标准,实现数据的顺畅流通。 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 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建议:尽快推动智慧 城市建设标准化体系,从平台接口等方面 进行统一。智慧城市需要进行统筹规划, 在一些平台接口、数据口径等方面建立全 国可通行的标准,降低因此带来的摩擦成 本,移除这些给数据共享带来的客观障碍。

在体制机制上,建设地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数据统一平台。例如全国人 大代表、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杨帆建议,加快建立全国 一体化的数据“聚通用”体制机制,打破全国各级各部门信息壁垒,推 动数据共享开放、融合应用、流通交易等。

数字共融,加强数字经济效能

 “十四五”期间,智慧城市有望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落地方式, 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联动,相互促进。产业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新技术、 新能力、新产品,智慧城市反过来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和创新聚集地。

一方面,智慧城市投资额将持续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市场规模逐 步扩大。根据IDC2021年2月最新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 至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是全球支 出第二大国家,仅次于美国。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预测 到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 25万亿元。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为新技术提供了试验 场。例如,智慧城市帮助5G技术尽快落地。 天津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十四五”期间, 继续深化长期战略合作,积极打造“全.5G城市”,提升数字经济转型发展速度。

保障安全,搭建应急管理体系

经过疫情的考验,应急管理成为智慧城市 建设的重要发力点。注重协同创新和救援 实战能力明显提高。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 管理学院院长李颖指出:.“城市在集聚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 隐患,人口密集、活动频繁、生产强度大, 各种灾害事故极易造成重大影响,危害人 民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城市发展 中,加快城市应急管理创新,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意义重大。”.

 一是智能安全硬件建设将继续夯实,智能检测预警水平进一步提高。例 如,北京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强化重大疫情跟踪体系,完善传 染病监测网络,运用大数据支撑重点人群排查。开展医疗健康数据专区 建设,推动“1+N+1”互联网医院综合平台建设,助力医疗健康产业创 新发展。

二是要数据安全被提升至高位,保护居民信息安全成为发展重点。例如,北 京市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体系,明确不同数据安 全级别的技术和管理防护措施,完善数据安全监测发现和应急处置体系。中国智慧城市新内涵 沿着智慧城市的新导向,智慧城市内涵得到丰富与延伸,当前我们认为:

“先进技术+全程服务”是智慧城市的新抓手

智慧城市在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增加配套的全程服务来帮助技术落地,促 进城市发展。

一方面,智慧城市中的新技术、新应用、 新场景需要配合服务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智慧城市已经从强调技术转向强调数据, 从服务的角度去看待智慧城市,让服务贯 穿于全部场景,真正服务城市的管理者和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另 一方面,技术+服务能够实现智慧城市的全流程响应,实现规划、技术 架构搭建、设备运营、维护、信息处理、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统一,打 破数据孤岛,推进政府高效管理、产业快速发展、民生普遍受惠。

“数字空间+现实空间”是智慧城市的新落脚点

新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范围,在智慧城市时期,不仅需 要谋划现实空间的管理,也需要对新产生的数字空间进行管理。实现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联动,共同推进城市发展。

数字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拓展,数字空间通过对物理世界的人、物、事件 等所有要素数字化,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世界”,形 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数字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 的格局。

“普惠民生+生态和谐”是智慧城市的新目标

智慧城市整体上需要达到城市发展与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相互协调的目标,居民即用 户,城市即平台,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的智慧服务相统一, 使得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

一方面,智慧城市不再单纯是技术与信息 基础设施的堆砌,针对城市居民的“微基 建”“微服务”不断推进,惠民不仅成为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更加成为智慧城市设计之初的目标。

另一方面, 全流程、全链条的将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智慧城 市的建设中。

来源:2021版《智慧城市白皮书》

体验+管理+降本增收,智慧酒店将吊打“初老”传统酒店
2021版《智慧城市白皮书》- 中国智慧城市整体框架